最近尝试下载了快手,起因是女朋友给我推荐了一个“男生如何藏私房钱”的短视频,关键是只能下载快手看。
然而,中午下载后,我一直刷到了吃晚饭,看了大量“人类迷惑行为大赏”“动物迷惑行为大赏”的视频。
中间干了什么完全不记得,只知道自己好像一直在“呵呵呵呵”独自发笑。
第二天一起床,就想掏出手机再刷一会视频醒醒脑,后来到了不得不起床的点,我才依依不舍地放下了手机。
刷牙的时候,我终于确认了自己有点上瘾,仿佛找回了当年“即便被父母混合双打,也要去网吧打游戏开黑”的快乐。
所以我痛定思痛,决定好好研究研究短视频的危害,帮助自己防沉迷。
1.大脑无序程度加深
短视频的内容呈现形式,是信息密度大、新鲜感刺激性强、画面音乐魔性洗脑,且很容易让人接受。相比于文字和长视频,短视频接受起来非常容易,人人都能看懂,而且,随时随地可以看,并且随时随地可以停下来,它几乎是人类社会目前为止门槛最低的媒介。
正因如此,短视频的内容非常碎片化,短短几十秒,它所能讲述的知识和信息极其有限。绝大多数情况下,它仅能告诉你一个结论,以及一些缺乏足够严谨性的推理过程。再短一些的短视频,或许只会告诉你一个结论或现象。
所以,你通过短视频获取的信息和知识,是极其零碎的,你刷上十几个“金融知识”的短视频,也只会增加了大脑的无序程度,过后回忆发现根本不知道讲了什么。
比如,好像听过某个视频讲PMI、PPI,但就是想不起来什么意思;刷到过一个讲房地产未来趋势的视频, 回想一下只知道结论,不知道原因。
更可怕的是,沉迷短视频,长期接受碎片化信息的后果就是让你的思维变得狭隘,难以进行复杂的思考。
知识的本质,是“事实”和“联系”。
事实决定你知识的广度,联系决定你知识的深度。如果你了解事物之间的联系,即便你只知道ABCD,也可以根据这三者的内在逻辑,得出EFG,这个过程就叫思考。
但是碎片化信息只能扩充碎片化“事实”,其特征是:
往往是一些事实的集合而缺乏逻辑;往往简化了推理过程;往往不够全面和严谨;
短视频通过连续的、碎片化的新鲜内容,不断刺激你的大脑,让你始终处于“奇怪的知识又增加了”的喜悦中,这就是我们难以抑制刷抖音、微博的缘故,因为我们需要付出的很少,就可以沉浸在“新知识”里面。
但是这些信息,由于缺乏跟其他信息的联系,因此很难被我们提取和加工,而越少提取加工,这些信息就越容易被遗忘。
你以为你知道了很多知识,其实你什么都没有学到。
你以为你思考了很多内容,其实你只是在被灌输。
这个世界是多元复杂的,我们的知识网络决定了我们如何思考。在碎片化信息的长期冲击下,你的思考能力不会得到提升,久而久之,你会喜欢结论,而不是思考过程;喜欢下定论,而不是给出合理的论据和理由;喜欢用单一思维看问题,而不是用多元思维剖析问题。
所以,短视频的内容呈现方式,带来的危害就是大脑越来越无序混乱:记忆力下降,思考能力越来越弱,只喜欢听结论,不喜欢听论证过程;知识越来越匮乏,只能是重复一些笼统的概念和观点,没有自己独到的见解。
2.对世界的认知发生错位
中国第十八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显示,2020年我国成年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.7本,人均电子书阅读量为3.29本。
你心想:原来大家看的也不多,于是松了一口气,觉得奋起直追还有希望。
然而真实的世界,却不是你看上去的那样。
“调查有11.6%的国民年均阅读10本及以上纸质图书,有8.5%的国民年均阅读10本及以上电子书。”
真实现象是,少部分人看了很多很多书,一年几十上百本,大部分人基本不看书。你和这些人平均一下,就是每年5本了。
就像你和马云平均一下,身价也能几百亿。
这就是“平均的终结”。
但往往很多人都不知道什么叫平均,因为他们的世界观里,只有统计学中告诉过他们平均数的概念,具体代表什么含义,自己完全没有想过。
另外,很多人以为自己看到的华丽蜕变、成功逆袭,好像很简单的样子:只要坚持自律、坚持理财、坚持学习,就一定可以是实现梦想。
然而现实却不是这样。
“学了XXX,工资立马翻一倍!”“学会XXXX,睡后收入有保障!”结果就是,整个微信群里好像除了自己,都实现了目标。
这就是妥妥的韭菜。
你短短几十秒看到的逆袭故事,实际上是他人光鲜亮丽的一面,背后付出的代价你根本就没有见到,而且就这些些时长的内容,能展现多少细节呢?
这些被浓缩到面目全非的短视频,无疑放大了成功的分子,而忽视了失败的分母。
所以,通过短视频,你以为这世界正如你所闻,这盛世如你所见,实际上你看到的,仅仅是世界的一部分,还是“后真相”世界的一部分。
有意思的是,短视频越来越成为年轻人感受世界最直接的工具,而且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上抖音购物,而不是淘宝京东拼多多。
但这种了解世界、获取信息的方式,看上去你付出的是时间,实际上付出的还有你的思考和脑力,还有你对世界的认知。
茨威格在《断头皇后》中有一句非常著名的话:她那时候还太年轻,不知道命运给与的馈赠,早已在暗中标好了价格。
短视频就是一件时代的“馈赠”,让无数人得以释放压力和激情。
但这件礼物,暗中的价格有多少人知道?
3.思维能力“童稚化”
刘擎教授在《十三邀》中提到,现在学生的阅读能力好像下降了:“一门课读6本书,3周读1本书,应该不是一件很困难的事,但他们却有障碍。因为他们把太多时间花在段子和小视频上。”
刘擎称这种现象为“成年人的童稚化”,即沉湎于大量丰富、好玩、有意思的资讯中,导致记忆、思考、注意力逐渐丧失,回归到童年时的思维状态。
很多人知道《娱乐至死》,但作者尼尔·波兹曼还有本书叫《童年的消失》,他提到:童年的诞生,不是一个生物学概念,而是一个社会学概念。因为新的印刷媒介在儿童和成人之间强加了一些分界线,赋予了未成年人纯真和懵懂的特质。
然而,在电视之类媒体的猛烈攻击下,童年的分界线变得越来越模糊,成人的性秘密和暴力问题转变为娱乐,孩子们接触的复杂事物越来越多,认知其实远超原本定义的10岁孩子的智力水平。
我在前文《有没有逻辑思维,是一个人心智成年的判断标准》中提到过,一个人心智成年的标志,是具备基本的逻辑思考能力。
现在很多人的问题,就是思维能力的"童稚化"。
具体表现为:
有的人其实每天有大量的阅读,比如说看视频,看文件,看公众号,但是,他只能去看别人推送给他的东西,或者是不得不看的东西;有的人无法自己定义一个议题去主动研究,无法提起兴趣去主动阅读严肃、深度的内容;有的人阅读量还不小,但是读什么,都是为了印证他自己原来的观点,他的信息量还能增长,但是认知已经不变化了;
这也叫“功能性文盲”:受过传统教育,会读会写,但是不能利用读写能力去适应变化了。
长期沉迷短视频内容的人,其抽象理解能力会下降,读不懂文本,看不了深度严肃的内容,字都认识,但字连在一块就理解不了,这种怪现象在社会上也有所扩散,一些在校学生都表现明显。
以视觉和听觉为特征的文化,跳跃、无批判、无否定,即便有信息内容,也是在灌输给观众,成年人在电子世界里退化,重回“童年”,这也是传播学知名的理论。
4.其他危害
注意力缺失,很难集中起来;
共情能力减弱,社交困难;
时间被大量使用,没有心思去做其他事情;
娱乐至上、超前享受,社会主流文化被带偏。
我这么些年始终没有怎么用过抖音、快手等短视频软件,因为我觉得短视频,不能成为真正的知识传播地,其定位,仅仅只能是娱乐和广告,当作茶余饭后休闲的工具。
比如作为广告,短视频可以让人调用更多的感官了解商品,如视觉、听觉等。李佳琦的直播间很少说产品参数、规格等信息,说的最多的是产品体验,比如,这个口红很润,不会粘;这款口红适合复古风的女人;这款口红满满的少女感;等等。
当然,我不是批评所有视频,而是单纯特指短视频这种内容形式,很多中长视频,都是很好的学习资源。
长期沉浸短视频,这些危害你知道吗?就分享到这里,想看更多长时间看短视频的危害、短视频的危害、沉迷短视频的原因就上gocye.com。
评论